對官員“GPS定位管理”只是聽起來很美
近日,陜西榆林市米脂縣扶貧辦4名官員因開展“精準扶貧”工作不力被免職,昨日,新京報記者了解到,榆林市針對扶貧工作再出新措施。據(jù)榆林市扶貧辦文件稱,將進一步加強對扶貧干部的工作管理,對全市參與扶貧工作的第一書記、駐村工作隊員實行GPS定位管理。(6月30日新京報)
山高路遠,用高科技的GPS手段,來管理扶貧工作的第一書記、駐村工作隊員,只是看來很先進、聽起來很美,但還是讓人想到“高射炮打蚊子”這句話,更想到現(xiàn)在一些單位、部門形形色色的工作簽到制度。其實,GPS只不過是變了個工作簽到的花樣而已。但想一想,從紙筆簽到、指紋簽到,到臉譜簽到,簽到的方式越來越先進,但一些單位、一些部門人員在工作管理上好了嗎?并不見得,一些單位的簽到只是徒有其名,有的簽到后隨之溜號,有的簽到身到心不到,工作期間無所事事,還有的簽到只是針對下屬干部職工,主要領(lǐng)導并不簽到。
簽到作為一種制度管理,本無可厚非,無非是要人們遵守工作紀律,好好在崗工作,但當簽到成為了一種形式,由普通的紙筆簽到,到高科技的,投資成本加大了,效果卻未必增強。所以,GPS管理只是財政投資的加大,只是形式的好看,并無實質(zhì)的意義。假如GPS管理能夠管好官員、公職人員的上班時間,又何必要建立這樣那樣的規(guī)章制度?
事實上,技術(shù)只是一種技術(shù)手段,再是先進的技術(shù)手段,執(zhí)行起來還是人,即便GPS也難免存在“盲區(qū)”??梢?,利用GPS高技術(shù)手段,用手機監(jiān)督官員工作和提高行政效能夠有一定積極意義,但是技術(shù)性手段僅僅是方式而已,治標不治本,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。真正要加強對官員的監(jiān)督管理,一是要加強清廉勤政為民的“初心”教育,提高其愛崗奉獻、廉潔自律的思想自覺性。二是要加強制度建設,用嚴格的責任制來約束其行為。單純強調(diào)技術(shù)、夸大技術(shù)手段的作用,用手機定位監(jiān)督官員也有侵犯其人身自由和隱私權(quán)之嫌疑,更容易造成公有權(quán)力的濫用。
筆者并非在否定GPS管理官員、公職人員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能取得的效果,但以為,有如在高科技手段上投資、下功夫,不如在加強制度建設和對公職人員思想教育上努力,令其堅定理想信念,不忘初心,牢固樹立正確的“三觀”,把握好“總開關(guān)”。這樣,遵紀守法,盡職盡責,才能成為自覺。(賈合祥)